查看原文
其他

哲学思维的四个触角(节选)

俞吾金 语言生活研究 2022-04-24

在普通人的眼中,哲学是一门玄虚高妙的学问,而哲学家们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幻想家。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《云》中嘲笑了哲学家苏格拉底,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则在《伪君子》中塑造了一个令人喷饭的哲学家的形象。凡是读过钱钟书先生小说《围城》的读者,也一定会对哲学家褚慎明留下难忘的印象。当然,在这些文学作品中,哲学家的形象被漫画化了。而在现实生活中,哲学不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,哲学家也是受人尊敬的学问家记得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曾经说过,一个国家最值得庆幸的事情就是拥有自己伟大的哲学家。如同西方人在思想上感恩于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,中国人也在精神上受惠于孔子、孟子、老子和庄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。
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,哲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英国哲学家罗素在《西方哲学史》的“绪论”中指出:“一切确切的知识——我是这样主张的——都属于科学,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。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,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。”显然,罗素这一广有影响的观点并不是严格的,因为他遗忘了艺术(包括美学)。其实,人类文明通常是由四大板块,即科学、神学(包括宗教)、艺术(包括美学)和哲学构成的。因此,哲学不应该被片面地理解为介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“无人之域”,它与其他三个板块是共存共荣,一起向前发展的。如果说,科学注重的是观察、实验和归纳思维,艺术注重的是想象力和形象思维,神学注重的是天启、信仰和演绎思维,那么,哲学注重的则是人生境界和辩证思维。

哲学思维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,它是一种前提性的、刨根究底的思维。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哲学探索乃是激动人心的思维之旅,哲学思维并不是那种专拣细枝末节着眼的佣仆式思维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,佣仆心中无英雄。意思就是说,佣仆永远看不到他们所服侍的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,因为他们着眼的只是伟大人物吃喝拉撒这些细枝末节。哲学思维是从大处着眼的。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,人在宇宙中不过是一个微粒,但人的大脑却可以包容并思索整个宇宙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帕斯卡尔把他最重要的著作称作《思想录》,而把人称作“会思想的芦苇”。我们认为,包罗万象的哲学思维拥有以下四个触角:


▌触角一:伸向外部世界    ......

▌触角二:伸向内部世界    ......

▌触角三:伸向语言世界


假如说,人类作为高等动物,与其他动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根本性的差别的话,我们或许可以说,人类拥有一个抽象的语言世界。


事实上,人们不但运用语言来称谓外部世界(包括人类社会)的万事万物,也用语言相互称呼和命名,并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。人们很容易陷入下面的幻觉之中,即把语言理解为与他人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工具。然而,实际情形常常是颠倒的,即语言成了人们思想的统治者,而人们自身反倒成了语言的工具或奴仆,甚至常常会用语言去言说一些与自己心中的愿望正好相反的东西,而自己仍然处于浑然不知的情况下。比如,人们习惯于把脚踏车称作“自行车”,把电瓶车称作“助动车”。其实,他们正好说反了。实际情形是,脚踏车应该被称作“助动车”,因为它必须用脚的力量去“助动”,而电瓶车应该被称作“自行车”,因为只要一打开马达,它自己就会往前走。


可见,尽管人们天天在使用语言,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对语词的含义获得了准确的、批判性的理解。事实上,当被错误理解的语言和文本统治他们思想的时候,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会变得非常荒唐可笑。由此可见,语言世界作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媒介,作为不同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媒介,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。无怪乎西方哲学在20世纪中出现了著名的“语言学转折”,某些分析派的哲学家,如英籍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甚至认为,哲学就是对人们的语言进行分析和治疗。哲学家们由于错误地理解并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,从而提出了大量“假问题”。他们在这些假问题中殚精竭虑地思索,再也找不出准确的结论来。就像苍蝇飞入了捕蝇瓶,再也飞不出来了,而维氏认为,自己的哲学就是要引导捕蝇瓶中的苍蝇再飞出来。


维特根斯坦

维氏的见解确实是发人深省的。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误用语言的现象几乎随处可见。比如,当一位女士说“黑颜色的衣服不容易脏”时,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句错话,因为无论是黑颜色、白颜色,还是其他什么颜色的衣服,都会脏。准确的说法是:“黑颜色的衣服即使脏了也不容易被感觉出来”。也就是说,问题的要害不在于对衣服本身作断言,而在于对人的感觉作断言。


总之,语言世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。人们通常以为自己生活在世界上,实际上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语言表述中。有趣的是,人们对语言的盲目信赖已经到了这种程度,以至于见到什么文字,就相信这些文字所指称的对象,他们已在语言世界中迷失了方向。只有借助于批判性的哲学思维,才能把他们从这种窘境中拯救出来。 


触角四:伸向镜像世界    ......


哲学作为人类安身立命的最高智慧,它蕴含的范围是如此之广,思索的问题又是如此之深,因而它自身具有某种不确定的特征,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,超越自己。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的,哲学是长着许多脑袋的怪物,每个脑袋都说着不同的语言。有的学者把哲学理解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,也有的学者把哲学理解为人生意义的探寻,有的学者把哲学理解为语言上的分析、批判活动,也有的学者把哲学理解为认识世界的方法论。事实上,正是这种不断的反躬自问,使哲学一直保持着思想的高度而不坠落下来,也使哲学的思维之旅历久弥新,永远保持着青春的活力。


作者:俞吾金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编辑:思路哲学(SiLu-philosophy)来源:《解放日报》2010年2月28日


本号推荐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